人物小传
秦克章,1964年生于湖北随州,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造山带与成矿学科组长、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78年—1981年就读于襄樊五中(现襄阳五中),1985年学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分配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工作。在国际著名花岗岩矿床学家石原舜三教授指导下,1997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岩石圈开放室博士后,师从孙枢院士和李继亮研究员,主攻板块构造与区域成矿。2002年被评为创新基地研究员,2003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秦克章先后承担或参加完成了20余项国家攻关及部委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41篇),合著两本。4篇获《地质学报》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三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应邀担任国际铜镍铂矿床会议专题主席。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四项。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银锤奖、金锤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首届金石奖、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入选国家七部委跨世纪人才。
4月26日,北京的天气乍暖还寒。记者应约来到朝阳区北土城西路,采访从襄阳五中走出来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秦克章。
采访秦克章前,记者内心很是忐忑: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是一个多么宏大且高深的领域,这个领域的科学家是不是会不好接触。因此,当记者在中科院众多研究所中找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时,很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但在见到秦克章本人后,他的亲切与随和立即缓解了记者的紧张情绪。
那些年,难忘的求学经历
1978年秦克章从老家随州考入襄樊五中,虽然只有短短3年,但五中的求学经历对秦克章来说却是段难忘的记忆。记者采访时,他几乎把当年教过他的老师名字一一列了出来,而此时距他毕业已时隔31年。
秦克章说,五中的状元桥、大成殿,还有当时的图书馆,都很有文化底蕴。不过,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学习氛围。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当时五中有很多学生,包括秦克章都是从农村来的,但老师们都是一视同仁。秦克章的家庭背景比较特殊,外公很早去了台湾,之后便断了联系。在当时政治气候还不算宽松的情况下,老师们也从未因这个原因对他另眼相看,这让他尤为感动。
“老师们对学生都很关爱,没有很世俗的东西,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很多。”秦克章说。
他记得有一位叫段复汉的老师曾告诫他们:做人必须本分,而且要小心,不要因为很小的事造成很大的失误。在后来的人生道路和科学研究中,秦克章一直记着这句话。
当时的师生关系好到什么程度?秦克章说,如果学生生病或嘴馋了,老师都会到家里做饭给学生吃,或者干脆把家里钥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到家里去。放暑假时,老师们会组织家庭困难的学生勤工俭学。秦克章参加了两次,一次是给桌椅刷油漆,一次在青年宫当图书管理员。不仅是老师对同学们好,还有医务室的李大夫,只要找他看过病的学生他都能叫上名字。因此,毕业后,秦克章和同学们回母校时,除了看望老师,都会专门去看望李大夫。感恩,是他在五中学到的重要一课。
秦克章说,那时大家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都很开心,不像现在的学生负担这么重。他记得,体育老师要求他们每天沿着五中跑三圈,班主任也跟着跑,“强迫”学生们多锻炼身体。
秦克章说,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早在五中求学时他就决定将来选择一个“跟自然打交道”的职业。他尤其佩服李四光,“他找到油田,为中国解决了多大的问题啊。”于是高二时就跟老师说:我要学地质。当时秦克章的文科成绩也非常好,尤其是历史,老师们都很希望他学文科,但秦克章还是坚持学理科。高考时,他毅然选择了当时名气还不大的浙江大学,为的就是浙大可以转系,实现他的“地质梦”。但地质学属于冷门专业,没有一个老师同意他报这个专业。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数学老师说如果他想上数学系,可以帮他跟招生的老师说;此外他生物成绩也很好,30分的满分考了29分,而且“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口号在那个年代颇为流行,但秦克章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高中毕业后,五中还特意派了两辆大车把随州的同学送回老家。秦克章的家在山里,车开不进去,下车后走了十五里路,才回到家。
在讲述在五中的那些日子时,秦克章的脸上一直洋溢着温暖的笑意:“虽然过去这么久,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很亲切。”
这条路,从来没有后悔过
秦克章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地质矿产。跟“自然打交道”,是件很艰苦的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既是体力活,又是脑力活。一年中,至少有三四个月都在野外。这份工作,不仅要求人能吃苦,还要耐得住寂寞。但秦克章从来没有后悔过。
秦克章从浙大毕业时,地质并不景气。他在报考某校研究生时,校方出了另外专业的试卷。他一想,连试卷都会出错,这种学校不去也罢,于是没上研究生就参加工作。
工作后,秦克章非常努力,凭着扎实的研究积累,他不仅获得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还成为国际著名花岗岩矿床学家石原舜三教授最为器重的学生之一。
在秦克章的办公室,有一个柜子,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矿石标本。这些石头都是他在全国各地进行地质考察时带回来的,无论是颜色、石质,还是造型,都堪称奇石,让人不禁感叹自然与造化之神奇。秦克章说,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们还有一个很大的陈列室,里面的石头更多。每次到野外考察,这些善于苦中作乐的科学家们都会玩一个游戏:捡石头评比。大家把各自捡来的石头摆在一起,投票选出最好的带上飞机,剩下的扔掉。
野外考察经常一住就是几个月,吃速食、住帐篷是常有的事。但出于对工作的热爱以及乐观豁达的个性,长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并未在秦克章脸上留下风霜的印迹。凭着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秦克章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获得了声望。
“有的人很聪明但没有选择地质,有的人选了却没有坚持,我只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坚持下来。”对于自己的成就,秦克章如是说。
除了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秦克章还要带学生。感恩于在五中和大学时老师对学生严慈相济的品格,秦克章对学生也是既爱护又严格。他总是尽早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为每一名学生的论文选题付出大量心血,并根据每位同学特点,寻找具有一定难度和延展性的研究主题。在野外工作中,他总是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做表率。他常对学生们说,在科学这条路上,只有不畏艰辛、精益求精的探路者,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走向更加广阔的远方。
谈襄阳,希望能发展得更好
2001年,秦克章回到五中参加高中毕业20年校友会,2005年又回去过一次。这几年因工作繁忙,没有再回去,但他一直关心着襄阳的发展。
为了让秦克章了解襄阳的发展情况,记者专门带了几份《襄阳日报》。秦克章在了解襄阳当前的发展形势后,很是欣慰。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襄阳应该很有条件的。首先是交通和区位优势很明显,城市集中。”秦克章说。
秦克章说,襄阳要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世纪80年代,襄阳曾经跟苏州、无锡、常州并列,现在拉得很远了。苏锡常除了区位优势,主要是民营企业做得好。民营企业有动力,虽然小却可以成为链条,有集成效应。其次,凡是发展快的地方都很重视实干。因为在浙大上过四年学,秦克章对浙江人的性格有所了解,“浙江人只要可以做的,绝不花时间争论能不能做,而是先去做。等到别人反应过来时,浙江人已经先走了一步。”
秦克章认为,如果有可能,襄阳要打造一所很好的大学。一个城市要有几张名片,让人一说起来就想到它。比如一说起杭州,大家就会想到西湖、浙大。去年浙大开校友会,专门邀请从浙大毕业的企业家们开了个对接会,准备引进一大批企业和资金,“把教育做好了,对一个城市会有放大效应,当然这需要时间。”
另外,要打造文化旅游业的名片,虽然这个时间会很长,但肯定会起作用。
“现在城市竞争越来越激烈,都想抓住些机遇。因此,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很重要,要把自己的特色挖掘出来,得到别人认可,然后再放大,形成联动。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好的规划、好的措施,不能追求短期的‘轰动效应’。”秦克章说。
采访结束时,秦克章说,希望有机会为襄阳的发展做出贡献,祝愿襄阳能够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