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晚报采访我校清华北大预录加分学生

或参加夏(冬)令营,或通过“自主招生”......
五中获清华、北大高考加分的学生为您讲述“捷径”

     (摘自襄阳晚报 2011年4月21日 记者张丽)

    截至目前,市五中已有12名高三学生获得了清华、北大的高考加分,从10分至35分不等。这为他们进入清华、北大校园增加了砝码。他们是怎么获得高考加分的?昨日,本报请部分学生为大家讲述了获得加分的途径。

黄馨蝶:参加夏令营,获加分20分
    黄馨蝶是市五中高三(30)班的一名学生,平时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去年暑假,在学校的推荐下,她到北京参加了清华大学暑期夏令营。
    在这次夏令营中,清华大学把来自全国各地的互不认识的高三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团队,每个团队7个人, 并给他们布置了任务,任务包括:给你们的团队起个名、设计一个logo;起一个口号;自创一首队歌;作简短的介绍。“我们迅速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了分工,我负责设计logo。”黄馨蝶说,她从二年级起学了几年素描和水粉,曾参加过各类美术竞赛,对设计logo很感兴趣。“我设计的logo为英文单词‘Seven up’,它的中文翻译为‘七喜’,代表我们7个人不同的个性。作为一个团队,大家要凝聚在一起,创造欢乐的气氛。我把‘Seven up’设计成了一条路,由近到远,由窄变宽,这意味着我们这个团队的路越走越宽。”黄馨蝶认为,这是在考察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他们完成得很好。
    随后,清华大学各系的老师为夏令营的学生们介绍了各个专业、各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带他们参观了清华大学物流仓库和洁净煤燃烧技术。
    在这次夏令营中,黄馨蝶还参加了清华大学组织的笔试。笔试分两个晚上进行,分别考的是英语和语文、数学、文综。让黄馨蝶觉得与平时所学 不同的是文综,文综重在考时下热点新闻和讲述自己的观点,涉及到了新成语“正龙画虎”、芙蓉姐姐等。让人想不到的是,文综竟让学生用英语来写对一些时事的看法。由于黄馨蝶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很大,她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一道题。
    上学期,黄馨蝶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回执,获得高考加分20分。

王振霆:通过自主招生,获加分35分
    王振霆是市五中高三(29)班的一名学生。他通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获得了清华大学35分的高考加分。在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考试中,王振霆考出了270多分的好成绩,被评定为“优秀”等级,获得了到北京参加面试的资格。而在面试前,一个特色考试摆在了他的面前,可参加也可不参加。王振霆选择了参加这个考试。特色考试上发了两张卷子,分一卷和二卷,其中,一卷是数学、物理和化学,二卷是语文和英语。如果硬做的话,肯定做不完。于是,王振霆做出了选择,做自己擅长的数、理、化。由于题量太大,他物理全做完了,但数学只做了一半,化学基本没动。好在最后总算通过了这个考试。
    在接下来的面试中,王振霆自称跟三个教授在一起,就跟聊天一样。问题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比如,如果让你当班干部,但有可能影响学习,你选择当还是不当。
    在这次自主招生考试中,跟王振霆一样,该校严赋憬也获得了35分的加分。
   

共同点:成绩突出,综合能力强
    “获得高考加分的学生,基本都是以下几个途径,有的是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有的是夏(冬)令营,有的是清华A计划,还有的是校长实名推荐。”一位高三老师说,已获得清华、北大加分的这12名学生的共同点就是,成绩都很突出,综合素质都很强。
    谈及学习方法,黄馨蝶说,她没什么捷径,就是跟着老师的步伐走 ,紧扣书本,认真看笔记。而王振霆则有预习英语的习惯,他认为,掌握了生词,才能读懂英文课文。严赋憬平时爱看英文电影,这培养了他的英语语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