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中走出的“国辩”冠军

从襄阳走出的“国辩”冠军

2010年12月16日 张丽 襄樊晚报

●小时候,父母给他讲的故事,他喜欢一个个复述给自己的同学们听

●高二的一次辩论赛激发了他的“辩论细胞”,从此,他与辩论结缘

●作为武大辩论队的队员,他和辩友们以出色的发挥夺得了“国辩”冠军

    1993年,还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姜丰在国际大学辩论赛上表现出色,她所在的复旦大学辩论队夺得了冠军,姜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后来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主持人。上个月,来自襄阳的男孩彭飞宇也站在了国际大学辩论赛的“舞台”上,他所在的武汉大学辩论队获得了A组(华裔组)冠军,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彭飞宇的非凡表现也引起了家乡人民的关注。

从听故事到讲故事

    彭飞宇1990年出生于襄阳(时为襄樊)一个工人家庭。小时候,父母给他买了《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文学类和科普类书籍。每天放学回家,彭飞宇喜欢“缠”着父母给他讲故事。第二天到了学校,他就会把从父母那儿听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而每天回到家后,他也喜欢把从学校听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到了初中,彭飞宇又喜欢上了历史书籍,《三国演义》等书他看了一遍又一遍。与此同时,他对电视里播放的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也非常着迷。在市实验中学(原三十七中)上初中时,他还与一名同学上台合作表演了一个相声。

高中时与辩论结缘

    有一次,在看电视时,电视里正好播放的是国际大学辩论赛的赛况,辩手们出色的口才和妙语连珠的语句令他折服。“如果让你参加这个辩论赛,你能行吗?”与儿子一起看电视的母亲随口说了一句。彭飞宇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我能行。

中考时,彭飞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襄樊五中。高二时举办的那次全校辩论赛给了他一个接触辩论、锻炼自己的机会。当时,彭飞宇代表文科试验班的12班参赛,作为三辩。比赛前几天,几个同学一起,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而且还发动家里人帮着查。他们找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整理观点。整理能用的材料和想好的可以用来反驳对手的话,都写在一张纸上,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墨区别开。最后,班站在了决赛的舞台上。经过一场激烈的唇舌之战,彭飞宇还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辩论冠军”“最佳辩手”。“当时自己都没有想到,在这样与辩论结缘之后,会一直走到今天,让辩论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彭飞宇说,我在武大一路从院辩论队考进校辩论队,又在校辩论队里通过比赛的表现争取到主力的地位,最后有幸成为“国辩”的辩手,还得归功于在襄樊五中时打下的良好基础。

参加“国辩”,收获颇多

谈到参加2010年国际大学辩论赛,彭飞宇坦言“收获很大,很喜欢场上有亲和力又幽默的选手”。“这次辩论赛使我开阔了眼界,与其他高校间的辩友们也加强了交流,学到了别人的‘辩风’。”彭飞宇说,辩论本身对人的思维、口才是很大的锻炼,它可以让我们辨证地看问题、深入地看问题。“参加辩论赛必须肯吃苦,这一点也不比读书轻松。”彭飞宇认为,作为一名辩手,不仅要有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而且心理素质必须过硬,比赛时不能慌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