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优质文化 缔造一流教育 成就辉煌人生

铸造优质文化  缔造一流教育  成就辉煌人生

 (摘自襄樊晚报,2010年10月20日)

“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历程,五中已经形成了浓厚的传统和文化,一个有人文气息的学校比任何一个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学校要强得多,因为身在其中的我们受到她的传统感召和影响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是强大的。在学习上,这种动力体现为自觉和勤奋;在生活中,体现为朴素和节俭;在做人方面体现为知行合一……”

——2007年考上清华、北大的24名五中学子给母校的感恩信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源于文化的积淀,一所学校的发展动力在于文化的创新,当一所学校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优质的文化氛围时,这所学校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襄樊五中成功的教育实践正好佐证这一教育命题。

荆州古治,三国名都,一江碧水带绕,十里青山枕环。地灵人杰,龙卧汉湘之士;俊逸星驰,凤翔荆楚之偲。兹有清府旧庠,鹿门书院,肇光绪之学宫,历百代之杏坛。蓄鸾藏凤,大成殿之楠木;腾龙跃蛟,状元桥之泮池。世纪汤汤,厚德载物,书香致远,卓闻遐迩……

这是历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更是我们教育承载之所在。正是承载着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襄樊五中才得以张扬自己独特的生命内涵。这所创建于1902年的历史名校,从早期的襄阳府中学堂、湖北省立十中、省立第五中学、省立襄阳中学……再到今天的中国百强中学、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湖北省示范学校,在百余年的历史时空里,她为我国培养了很多社会各界的英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武汉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著名高能理科学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主要设计师、国家自然科学特等奖获得者魏开煜,打破世界百年物理定律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华裔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陈刚等……均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襄樊五中正踏着与时俱进的节拍,唱响了“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和谐教育乐章。

一、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奏曲

办学理念和制度文化往往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五中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办学理念,逐步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丰富完善的精神文化的构建是学校又好又快健康和谐发展的保障。

1、办学理念,统领学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襄樊五中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提升品牌,凸显特色,打造具有21世纪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凭借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精良的师资队伍、非凡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教育质量成为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优质高中。

襄樊五中得以如此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学校确立了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该理念体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育人观,在教学管理上表现为“五级目标”,即奥赛目标、清华北大目标、全省理科前2000名及文科前1000名目标、重点大学目标以及本科大学目标。解读这个五级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优生能够上清华北大,让更多的中生能够上名牌大学,让更多的入校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上本科大学。优生在这里可以变得更优,中生在这里感觉有奔头,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获得更大进步。不管你的基础怎么样,在五中,你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都能找到前进的动力,这就是襄樊五中连年高考取胜的秘诀之一。

学校致力于打造以“五个坚持”和“四项工程”为中心内容的学校主流文化。

“五个坚持”,即:坚持发扬五中人精神,做到文明、振奋、求实、创新;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通过转变育人观念、育人方式,培养品德高尚、全面发展、乐于实践、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四个崇尚”的学风,即崇尚礼仪、崇尚科学、崇尚创造、崇尚一流;坚持“三园”办学目标,把五中建设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实验园、先进教学技术的示范园、先进人才的百花园;坚持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工作作风。

“四项工程”,即:完善名师评价机制,搭建教师成才平台, 创建名师工程;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拓展学生发展的途径,创建名生工程;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创建名校工程;提倡人文关怀,服务全校师生,创建民心工程。

2、制度文化,激活学校氛围

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具有引领功能。学校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从“人”的角度来管理学校,尊重人,理解人;约束人,激励人;规范人,发展人;逐步实现“由他律为自律”,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积极向上、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的文化氛围,襄樊五中制度文化建设引领着学校又好又快和谐健康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襄樊五中更是以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闻名全国:2002—2010年的9年(五中新的百年征程)中,学校为清华、北大输送了145名高素质人才,占全襄樊市本阶段上清华、北大总数的70%。近几年来培养出张宏毅等15名全市状元;多年来高考一类重点大学上线率稳定在50%﹑本科上线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多次荣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最高奖项一等奖的第一名;2010年高考,襄樊五中以文科全省第一,理科全省第二的明显优势再续全省教育传奇,包揽了全市文理科状元,过清华北大录取线人数达32人,实际录取23人(全省录取210人,全市录取33人),文理科过600分人数308人,过一类重点大学人数930人,这四项成绩,成为轰动全省的四大亮点,创造了高考成绩逐年提升、连续五年蝉联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的奇迹。“省高中教育行业状元单位”的荣誉称号就是对襄樊五中辉煌成绩的褒奖!学校也以高质量的办学水平被评为“中学百年名校”,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

二、行为文化——共同发展的进行曲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在师生身上的最终体现,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等,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五中另辟蹊径,建设行为文化,成效明显、亮点突出。

1、教师文化:凸现园丁精神,塑造教育大师

    “一所学校的起步发展,其灵魂一定是教师;一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他的内涵注定是教师;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他的根基必定是教师。”校领导班子早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为确保学校文化尤其是行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五中十分重视塑造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凸现园丁精神,塑造教育大师。

五中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加速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学校大力实施“园丁工程”、“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坚持主体培训,广泛交流,让教师抢占教育教学的制高点。

学校坚持实施“园丁工程”,积极展开了两项主体培训:即理论培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课题培训——用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有清华博士蒋正荣、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华中师大教授陈传理和知名校长吴昌顺等来校讲学。同时多次组织中层干部、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骨干教师到省内外知名学校参观学习。

为了落实“青蓝工程”,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成立了校青年教师培训讲师团,定时给青年教师授课和辅导帮助。同时,学校还制定了《五中老带新制度》,给每个青年教师配一名老教师当“师傅”,进行手把手地传、帮、带。老教师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即时把脉,指导他们上好入门课、达标课和优质课。

为了落实“名师工程”,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创名校、争名师”的活动,评选教学、师德双馨教师,用名师带动群体,通过名师的示范作用,激发教师的拼搏意识、学习意识和榜样意识,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学校坚持充实行为文化的内涵,塑造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和“三明之师”,加速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开展“铸名师、创名校”活动,形成了“老教师率先垂范,中年教师百舸争流,青年教师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逐步培育出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教师团队阔步跨入“省内一流的教师方阵”。学校先后培育出27名特级教师,现有高级教师120余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40余名,优秀奥林匹克教练近4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近100人。

学校坚持坚持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科研强校,确保“名校出名师、名师出名篇、名师育名生”,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2004-2008年期间,五中教师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1篇,“十五”、“十一五”省级、国家级立项课题达22项。近年来骨干教师佳绩不断,青年教师生机勃勃:李泽贵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段仁保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李大林、陈冰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系统先进工作者,谢家祥、徐大保、陈冰被评为“国家百佳创新型名师”,王立合被评为省“科学发展荆楚榜样”十大基层先进典型之一,丁全华、刘军、纪宏涛、田玉波、胡绪超、翟华峰、谭伟生、李恒、周世旭被评为省学科优秀教师,纪宏涛被市政府授予“市模范教师”光荣称号,杨立军被评为“襄樊名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王立合、高云、谭成华3位老师顺利通过省特级教师评选,陶坤元、段仁保被评为市学生最满意教师,冯长春、何清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李锡林老师现场精品课《语文学科超越梦想》获全国一等奖,王云龙老师现场精品课《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获全国一等奖,杨立军、刘静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全国一等奖,赵娥红、郭璟二名年轻教师获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陶洁、王汉娇二位年轻教师荣获湖北省高中优质课竞赛市一等奖,江河英语演讲竞赛获市一等奖,李大林老师负责的省级课题《高中学生自主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发展研究》顺利结题。

2、学生文化:培育优秀品质,实现自我提升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终端是学生。学校分步开展学生活动文化、寝室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学校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品德修养、中华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习惯养成、心理健康等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文化和优秀品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校在住校生中开展“把美带进寝室,把美带上床头,把美带入梦乡”的“三美入室”活动,开展室名和寝室座右铭的讨论征集活动,从团结、和谐、卫生、美化等方面开展文明寝室,最佳文明寝室创建活动。把学生寝室建设成塑造学生优秀品质、营造和谐氛围、相互砥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第二教室”。

学校在每一个新的班级组建后,组织制订班训活动,将各班班训制作成班训牌,贴在教室门口时刻激励学生。班级公约由全班学生根据《中学生守则》和校规,共同制订共同遵守。适时推出“两栏一报”,即:学习栏、宣传栏、黑板报。两栏一报是班级学生精神文化的阵地,学生自己动手,经常更换内容,学校政教处定期组织检查考评。

学校努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生文化,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文化与文化素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五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寝室文化建设喜结硕果:学校2007年进入清华、北大的24名学生中,就有21名学生是住校生,其中,伍宇昭等5名同学同住在男生103寝室,凭借突出的综合素质被保送进入清华、北大。

学校从1983年创办学生党校以来,培训学员28期共6000多人次,共发展学生党员26批,300余人;同时,还为党组织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后备军。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全面发展。目前,学校有《状元桥》文学社,广播兴趣小组,电视采编、制、播音组等。襄樊五中《状元桥》报多次荣获全国百佳、十佳校园刊物,是五中学子的练兵场,状元桥文学社里一批又一批文学新苗崭露头角。姚静雯的美文获“全球华人美文大奖赛”金奖,受到贾平凹、余秋雨的点评和赞扬,红学爱好者王颖在武汉大学读书期间开辟红学讲坛,成为轰动全国的“红学才女”,本科毕业后被保送为北京大学国学专业研究生,并被中央电视台专访。校体育队多次在全国、全省中学生体育比赛中创造佳绩,2004年以来,已有翁涛、陈磊等多名体育特长生在全省高水平运动员测试中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广播、电视兴趣小组的学生多人被中国传媒、北京学院、重庆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录取。

 

三、特色文化——创新育人的圆舞曲

学校的特色文化是一所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所营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五中坚持“全面发展,办出特色;注重能力,鼓励创新;培养名生,带动全体。”的办学策略,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确立了“四个崇尚”的育人观,坚持与时俱进,构建特色文化,铸造学校特色品牌,奏响创新育人的圆舞曲。

1、学科奥赛,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五中自1997年在全市率先创办奥林匹克实验班以来,经多年积累,在奥赛教学、培训与管理、教材编写和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五中为构建学校奥赛培训的长效机制,形成浓厚的竞争氛围,出台了《五中奥赛培训制度》、《五中奥赛奖励制度》等。在培训过程中,奥赛培训教练十分注重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要勇于超越与突破,勇于探究与求真;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与能力、体验过程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中以突出的奥赛成绩跻身于全省奥赛强校之列,截止目前,学校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的学生人数多达80人,占襄樊市获得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的学生总数的近80%。2007年,包揽全市10名奥赛全国一等奖;2008年,再次囊括全市8名奥赛全国一等奖;2009年,6名学生获奥赛国家一等奖;2010年,10人获奥赛全国一等奖。

2、科技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涵,五中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启动了“校园科技创新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活动,学校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建立了激励机制。2008年4月1日,“刘道玉创造教育奖励基金”正式在五中设立,该项基金用于奖励创造教育成果突出的五中优秀教师和学生。2010年10月8日,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出席五中建校108周年校庆表彰大会,并亲自为荣获“刘道玉创造教育奖”的师生颁奖。

学校设有科技教育专职辅导员,还聘请襄樊市发明协会的老师任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成立了科技创新、发明创造兴趣小组。定时开展活动,科技辅导教师按计划对小组进行理论培训、实践指导和作品点评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以“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素养,提高了动手能力。

五中实施创新教育,坚持开展学生发明创新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在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总决赛中夺得全国团体金奖;2008年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 16名学生获得省一等奖等17个大奖; 2009年,19名学生获全国创新大赛奖励;2007--2009年学生中获得国家专利的多达103人;2010年在全省机器人大赛中夺得篮球组全省冠军、全国第三名。  在2010年第四届全国创意大赛中,襄樊五中代表队荣获“团体金奖”和“2010年创新学校”两项殊荣。学校被授予“省科技科研先进单位”、“全省科技兴校50强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单位”等光荣称号。

五中通过科技发明培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敢于拼搏、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环境文化——人文星光的交响曲

五中老校址位于襄阳古城昭明台西北的襄阳学宫旧址。牌楼、状元桥、杏坛、大成殿等著名建筑是历代五中人的情感寄托,成为学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新校区传承这些历史文脉,重建了状元桥、杏坛等标志性建筑物,以中轴递进、左右对称的方式,体现五中历史特征的空间格局。古朴典雅庭院式教学楼分建在校园中轴线两边,一个年级一个院落互不干扰;校园一角的致远亭、宁静湖更是给学校增添了山的骨气、水的灵气。“望星空,万里风云纳亭内;想天下,千种智慧融湖中。”置身于五中校园,走过状元桥,人们会不自觉地领略到“致远亭里话理想,宁静湖畔听书声”的美妙意境。

襄樊五中新校区校园环境古朴典雅,风景宜人,布局合理,形成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大格局。在承继五中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这里既没有闹市区浮躁的喧嚣,也没有不良文化的干扰,是教书育人的“世外桃源”、读书成才的绝妙佳境。新校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配置;整体风格展呈出高中学校之大气,彰显出地域文化之大风,集容了襄樊教育之大成。襄樊五中新校区绿化工程投资达1500万元,校园内198种花木科学布局,这里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是一个鸟语花香,四季如画的公园型校园。

“楚韵汉风构和谐,人文星光照庭院。”今日五中,荆襄名士云集,蟾宫桂子栉比,声名远播。五中新校区宽敞的校园、完善的设施、丰富的资源为开展新课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五中实施环境育人成效显著,吸引了世人无数关注的目光,一年间,学校先后迎来一拨又一拨参观者。美国教育考察团、香港邓兆棠中学师生访问团、台湾家长代表访问团等先后到五中新校区参观,对五中新校区的校园环境以及环境文化建设赞赏不已。

雄关漫道跨越辉煌,百尺竿头再绽新春。成绩已经过去,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团结一心、拼搏创新的五中人以博大的胸怀、高远的眼光来确定出未来的发展的战略目标:即,百年五中,中华名校。具体的讲,就是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科研强校,名师荟萃;北大清华突破30人;一类重点超过千人;文理兼优,国际合作。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文化创新,特色发展,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中心;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强校。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Baidu
map